邓丽君有意愿与法国男友结婚 母亲反对未果

2015-05-22 15:07 来源:据说娱乐 分类: 八卦 收藏

导语:转眼之间邓丽君已离开我们有20年,如今人们仍在缅怀她,她的柔情歌曲至今萦绕在耳边,最熟悉的《甜蜜蜜》《我只在乎你》唱红大江南北,从此被人们熟知。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她,对流行乐坛的启蒙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至此流行歌曲很受大众的喜爱。
邓丽君有意愿与法国男友结婚 母亲反对未果

据媒体报道,已故天后邓丽君逝世二十周年,在电台播出的纪念特辑中,请来其香港歌迷会会长张艳玲、管家明姐等分享点滴。张艳玲透露当初邓丽君与郭先生订婚时,有邀请一众歌迷出席,但之后两人没有结婚:“隔了一段时间她让我帮她拿婚纱,但第二天又说不必拿了。”

而明姐曾跟随邓丽君到法国居住,提到邓丽君的男友Paul,她说:“她认识了Paul好开心啊,看得出来她容光焕发!其实Paul对她也很好,不像外面所说的那样,比如看书的时候灯太暗会帮她开亮一点,好细心啊!”问双方有否想法结婚?她称是邓丽君不愿意:“因邓妈妈跟她说在一起无所谓,但不要结婚。(为什么?)可能性格不太合适,毕竟邓小姐大他那么多,Paul年纪很小。”

邓丽君离开的20年,前有《清平调》的重现江湖,后有使用3D技术的巡回纪念演唱会,轻而易举地隔着遥遥时空,就让人再度感受那久违的声音。20年来,随着诸多历史细节的披露,加上各方人士的众说纷纭,那个当年隔着海峡的遥远身影,变得愈发真实起来,10亿个掌声背后,邓丽君有她的喜怒哀乐、坚持和野心。
邓丽君有意愿与法国男友结婚 母亲反对未果

邓丽君当然不只是那个《何日君再来》、《美酒加咖啡》的甜蜜少女。1984年开始,在华语世界的成绩之外,她破纪录地拿到日本有线大奖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的双项三连霸,人尽皆知的《我只在乎你》就是其中之一。获得盛名的同时,她出人意料地剪短了多年来蓄着的长发,牛仔衫帆布鞋,甚至鲜少化妆,装扮中性。

她的日本经纪人出书回忆,邓丽君的解释是“已经不想再做讨好男人世界的打扮”。借此来想像彼时彼刻的她,30岁出头的年纪,已经厌倦总是被定义为“人靓歌甜”的情歌代言人形象,开始走向反叛,后来她远赴异邦,学法文、听摇滚,在访问中流着泪用英语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被时代推到了“一百年来第一人”的地位之后,种种家国大义之于她,反倒成为了难以挣脱的沉重枷锁,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所以,1992年在华视的节目中,邓丽君曾坦言有意退隐,未来的公开演唱会将越来越少,但因为热爱,她仍然不会停止对音乐的探索。说到做到,她以另一种唱腔重新翻唱了许多上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时代曲,《人面桃花》、《三年》、《恨不相逢未嫁时》等等。
邓丽君有意愿与法国男友结婚 母亲反对未果

不同于战火纷飞的岁月飘摇的靡靡之音,邓丽君对老歌的诠释,就像她的人生经历一样,在东西各国的花花世界中走了一圈,回归到最本真的质朴状态,清丽而从容;她还尝试古典诗词路线,要为《淡淡幽情》出续篇,甚至作了几首诗,想邀请罗大佑作曲并担任制作人———所以我们如今所见,除了《清平调》,还有2002年出土的《问世间情为何物》,原作是元好问的《摸鱼儿》,前有她一段悠悠的朗诵:“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呼应着她手稿中的那句“天涯何处有知己,只愿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浅紫色的字迹,写在1992年的日程记事本上,对人情冷暖的拷问,也是这位小女子一生的主题之一。

今时今日再来言说邓丽君,与10年前、20年前有什么不同?答案也许是这样的:虽然她的歌声依然继续抚慰着一代代人的心灵,现在的我们却更容易将她的人与音乐分离,去体会她的复杂情绪,去感受那些被定格的笑容背后的点滴。凡此种种,都会化成绵绵不绝的怀念和咏叹,时移事往,栩栩如君。

5月8日下午5点08分,邓丽君与王菲的隔空对唱版的《清平调》正式发布,以此作为对邓丽君逝世二十周年的特殊纪念。仔细考据一番,《清平调》原是李白受唐玄宗之命,为取悦杨贵妃所作,总计三则,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古典诗词浩如烟海,邓丽君为什么会单单选择这一首录制小样?除了同为“名花”,女人间的惺惺相惜之外,我想更大的原因大概在于,邓丽君,是一个文艺青年。
邓丽君有意愿与法国男友结婚 母亲反对未果

《清平调》这首歌里还有另一处细节也印证了这件事。最末句的“沉香亭北倚阑干”,“北”字的发音,邓丽君有意识地念成“播”,其渊源是京剧中的上口字传统,所谓“上口字”,即京剧中不同于普通话发音的字,更可由此追溯到中州韵的古音,在元代周德清撰写德《中原音韵》中就有过整理。作为邓丽君粉丝的王菲,当然也依葫芦画瓢地学着偶像咬字,前后半段交相辉映,小小的一个音节也这般考究,其中的古韵,更为这首歌增色不少。

其实,早在1987年的专辑《我只在乎你》中,文艺青年邓丽君就尝试过为自己的三首歌曲填词,例如一首《非龙非螭》,歌名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螭指的是一种似龙而非龙的动物,结合“把青春寄托在那茫茫潮流世界里,我是一个没有过去的女人”的歌词,她似乎想传达的是“本我”与“非我”之辨析的哲学概念,是一段晦涩的自白,所以反响平平。

我们不知道邓丽君是在何种机缘之下接触到了这个现在看来依然生僻的古汉语,不过她好像对自己的文学功底无甚自信,不仅始终使用的是化名“桃丽莎”作词,更是屡次三番拒绝了词坛泰斗黄霑“求围观”的要求,紧张腼腆地微笑,连连说拿不出手。
邓丽君有意愿与法国男友结婚 母亲反对未果

不止如此,在许多官方资料上,邓丽君最喜欢的书一栏填写的都是《日瓦戈医生》,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而在她留下的诸多遗物当中,我们还可见到齐全的鲁迅全集、萧红全集、唐诗三百首、各个版本的《红楼梦》,以及方便随身携带的法语小字典———就像后来广拜名作家董桥、蒋勋为师,努力朝“写作者”身份发展的好闺密林青霞一样,早早离开学校闯荡江湖的邓丽君也自知“先天不足”,故而对文化圈充满向往,甚至跟画家范曾也有过接触,成为她一生为数不多的与大陆人的交集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在网络上流传的“你没听过的邓丽君”纪念歌单中,除了那些她唱过的,相对小众的英文歌、爵士、舞曲,还收录着一首《山东曼波》,是邓丽君十五六岁初出道时候的歌,她尾音上扬,操着山东方言唱道,“俺说曼波,俺道曼波,俺也说不清什么是曼波”,俏皮滑稽,和后来甜蜜优雅的形象定位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让人大跌眼镜。

这首歌原唱恰好也叫王菲,他是生于1929年的台湾男歌手,在一次演出中听完“曼波女郎”葛兰的演唱后灵感突发,随手写下这首调侃戏作,却因其小调式的诙谐曲风在五六十年代风靡了台湾,故而被初出茅庐的邓丽君所翻唱。
邓丽君有意愿与法国男友结婚 母亲反对未果

那时候的她,刚刚退学,辗转于各大歌舞厅登台演唱,还没有后来的“岛国情歌”系列,更没有变身成为文艺青年,就像初出道时出卡带翻唱邓丽君《风从哪里来》的王菲,一本正经的脸上还带着婴儿肥,她还没有成为王靖雯,还没有树立风格,更没有成为微博拥有数千万粉丝的那个“三姐”。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女神也不是一日就登上了神坛,百炼成钢,文艺青年也都有着青涩的过去。也许多年以后,当再听着《清平调》的旋律回想往事的时候,又会想起些什么,是会让我们追忆不易,感慨唏嘘的呢?

  

评论0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