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塑造的这位女性,身上有许鞍华难得一见的杀气和血性

2017-07-06 13:22来源:据说娱乐 分类: 电影收藏

从花样年华的萧红

到中年危机的阿娥

再包括花甲之年的桃姐

许鞍华用镜头将女人一生中

最风华的美貌最落寞的背影

一并记录

方姑,也是这些平凡女性中的一位

这些女性角色多舛命运背后的大时代

是许鞍华更想要诉说的故事

- 未曾听说的传奇 -

1941年的圣诞节,中国香港没有庆祝节日的钟声,在未来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期间,抵抗与牺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日军攻占香港地区后,城内到处汉奸,城外遍地土匪,百姓举步维艰,知识分子成为了被通缉和追杀的目标。一名原本柔弱文雅的姑娘“方姑”,选择放下教鞭拿起手枪,营救身处危难的文人志士。

平凡和不朽的差距,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记忆和遗忘的斗争。香港地区沦陷时,方姑正值桃李年华。抗战三年获得胜利后,她与战友回到人群,重新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

周迅塑造的这位女性,身上有许鞍华难得一见的杀气和血性

▲[明月几时有]里柔弱的方姑带着“匹夫有责”的正义感,加入港九独立大队成为女子队长

这段中国香港人民的抗日斗争渐渐被历史淹没,“方姑”更是少有人提起。直到许鞍华几年前发现这段不该被埋没的传奇,重新将“方姑”的真人真事搬上银幕,人们仿佛才开始回想起这段不该被忘却的记忆。

以往作品中,许鞍华熟悉拿捏小人物的生活。

从上一部[黄金时代]开始,许鞍华已尝试带有传奇色彩的“萧红”,在三个小时的电影中有二十多位民国文人出场,史诗般的民国群像像是她描绘大时代的愿景。

许鞍华原本在蕴藏在小人物中对当下生活的思考,放到更大的时代格局中,变为论证人物命运大环境变迁的命题。

30年前,许鞍华曾在[倾城之恋]中表现过张爱玲笔下的战乱与爱情,一座城池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

许鞍华在电影中说尽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渺小——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就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主角往往生存于两个时代缝隙之间,新旧观念的冲突和老少更替的割裂导致人物的命运陷入挣扎。

周迅塑造的这位女性,身上有许鞍华难得一见的杀气和血性

▲导演许鞍华坚持实景拍摄,取景开平等历史古迹,为演员提供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明月几时有]依然如此

例如桃姐代表着香港最后一代众生佣人制度,姨妈生活于代表改革开放发展的上海和工业时代的东北,萧红的人生也正是在民国到抗战的波折中变得精彩……

[投奔怒海]里刚刚解放后的越南,满目疮痍,但新政府“大跃进”式的新经济政策让百姓身处水深火热。

琴娘一家和战后遗留的夫人,都是船民时代的一角。她们在寻求逃离的希望,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对抗着整个时代。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沦为社会落后的牺牲品,这两部电影中都没有战乱,但身世在夹缝中的浮沉比炮火更让人无奈

[明月几时有]中的抗战大时代背景,“方姑”被迫从战前平静生活变为战时枪炮生涯,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带出抗战时的香港全景

许鞍华表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故事让她最为感动的是,这些普通人奋不顾身地从各行各业走出来,一同抗日。他们身上无私的人性光辉,因为普通人的身份,更加难能可贵。

- 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 -

如果说平淡生活是“小”,那么许鞍华电影中探讨更为宏观的时代,则是“大”。她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本身就是大的命题”,“以小见大”也是许鞍华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

[桃姐]中,桃姐身上有着上世纪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她照顾梁家上上下下四代人共60年,从未享乐。当晚年面对如今的现代社会时,她变得无所适从。时代的不同,让她的处境变得尴尬。比起中风,落后于时代的生活方式使她更没有能力应付生活。

同样讲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女人四十]里,阿娥既要养家,又要照顾长辈的衣食起居,这一段市民日常生活的挣扎中窥视到1990年代的香港地区现实。作为类似阿娥的同龄人,她们面对的是香港地区日渐老年化的社会现状

1980年代中国香港经济腾飞后,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她们应对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负担,在焦躁地步入中年之际,慢慢从父辈身上理解到真正生活的心态

周迅塑造的这位女性,身上有许鞍华难得一见的杀气和血性

▲[天水围的日与夜],从片名开始就与环境息息相关,与镜头里小人物之间的温暖关怀构成了许鞍华独有的风味

[明月几时有]如同影片的片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许鞍华仍然关注个人的悲欢离合,将人物的命运与动荡的战争背景交相呼应,让电影主题更加升华。

时代和生活对人附加的重量,是许鞍华躲在女性主角后作者化的表达。许鞍华认为自己作为中国香港人有着讲这段抗日故事的使命感,[明月几时有]作为她最贵的电影,也是明星出演最多的一部。

影片改编自东江纵队独立大队的真实事迹,许鞍华的初衷依旧是感动,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怀,无关乎题材。“方姑”普通人的身份,以及真人真事的,这更有利于许鞍华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营造,在一砖一瓦间重现大时代

许鞍华曾说:“没有一个年代是人家可以告诉你在哪个方位、社会哪个阶级的。其实时代是可以在某一个地方并列的”

因此在普通人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匹夫有责的家国情,都始终落脚于人性共通的感情。[明月几时有]身上自带的史诗大制作等工业成分,也变得更有人情味。

片中的“方姑”曾是文弱书生,与“萧红”相似,但在战争来临时她蜕变为坚毅的女英雄,如同侠客,四处抗击日军,许鞍华依旧取材真人真事,着重于还原真实。而不同于[黄金时代]的是,这一次她回道平凡人的英勇历程以及熟悉的香港地区本土故事。

周迅塑造的这位女性,身上有许鞍华难得一见的杀气和血性

▲方姑勇气过人,周迅感慨平凡人都能开启潜能,学习各种危险的事情,保卫家园

原先许鞍华获得赞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小市民的现实生活题材影片,贴合当下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存在文化和年代理解上的差异。

而她擅长的正是将细腻的情感和用心观察地生活细节运用到电影当中。

[黄金时代]里萧红与端木相处时,两人走到历史遗迹里,萧红打灯照在墙上,玩手影,端木用手“牵”住萧红的手影,这种细节的表达带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拉近了观众和人物的距离。

- 女主自带许鞍华标签 -

同为女性,许鞍华不经意间在自己电影的女性角色身上,投注自己的情感。

[客途秋恨]中换位理解母亲的小恩,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中年追求浪漫的姨妈和[黄金时代]里敢于冒险的萧红,许鞍华以全知的视角在这些角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而她电影中每一个女性人物曲折的命运,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对于生活质感的打磨,需要详尽的材料和真实的体会。

[桃姐]中的罗杰原型是[明月几时有]的制片人李恩霖,电影中的人和事都是发生在许鞍华的身边;[女人四十]中阿娥在生活中面对的窘境时香港地区妇女的中年危机,让人感同身受

但是,远离香港地区,许鞍华拍摄内地生活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及关于萧红漂泊的生活,她似乎始终隔着一层玻璃窗

周迅塑造的这位女性,身上有许鞍华难得一见的杀气和血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用毛衣织成泳衣的姨妈,极富更年期式创意,在小侄子宽宽眼里大概也是一个传奇女子

虽然她有着姨妈般同龄人对中老年危机的感触,但落实在讲究细微感受的生活细节上,仍旧缺乏[女人四十]自然的真实感

许鞍华在[黄金时代]中打破第四面墙,营造出间离的戏剧效果,众多的人物和旁白却备受争议。她保持了自己电影中一贯克制和冷静的手法,但在宏大的人物群像和萧红的个人传记上,失了方寸。

[明月几时有]延续全明星的阵容,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春夏、王宛之、吕良伟、鲍起静等配角,汇聚中老青三代演员,表现战时香港地区的众生像。

“方姑”的演员由文艺脱俗的周迅担当,也在情理之中。当许鞍华把[明月几时有]的剧本递给周迅时,她看都没有看就答应来演。许鞍华影片中女性角色的表演总是很出彩,常常将女演员送上影后的宝座

周迅说被方姑身上“平静中暗藏的力量感”所吸引,从文艺青年到热血英雄的蜕变,是角色最大的戏剧张力。她与游击队英雄刘黑仔,青梅竹马的恋人李锦荣三人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也是许鞍华习惯在战乱中的戏码。

[明月几时有]不同于以往温文尔雅的许鞍华,在这部电影里观众会看到她的杀气和血性

周迅塑造的这位女性,身上有许鞍华难得一见的杀气和血性

▲想必许鞍华将在电影中展现更多战争场面,女英雄方姑呈现的热血气质将打破以往的印象

作为中国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那段香江抗战的传奇往事将重新唤起每个人的家国情怀。

  

评论0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