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2018-12-13 13:16来源:据说娱乐 分类: 电视收藏

12月份,如果说还有一部国产剧是值得期待的。

不用废话,那肯定就是它——

《大江大河》

Like a Flowing River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仅仅是正午阳光+孔笙导演,很多人都看定了这剧。

从《战长沙》到《北平无战事》,从《琅琊榜》到《温州一家人》。

孔导近几年作品评分之高,国内已经无人出其右。

他的新剧开播,观众期待值相当之高。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剧集根据阿耐小说《大江东去》改编。

阿耐这位作家,之前还写过《欢乐颂》。

有意思的,当年制片人侯鸿亮实际是奔着改编《大江东去》去的,顺带签约了《欢乐颂》。

阴错阳差之下,《欢乐颂》先被拍了出来,还成了年度黑马。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阿耐的这本《大江东去》,讲的完全是和《欢乐颂》不同时代、不同格局的故事。

全书有150万字,有个性有故事的人物就有十几个,时间跨度几十年。

《大江东去》,被称为描写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小说,还得到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故事开始于1978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几件翻天覆地的大事。

文革尾声,拨乱反正。

知青返乡,高考恢复。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

中美正式建交。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几件事,都预示着中国向开放、繁荣的经济社会转型,是中国进入快车道发展的开端。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而故事的三位主角,恰好是滚滚时代浪潮下的三个典型代表。

第一个男人,宋运辉。

他出生贫寒,家庭成分不好。

但是从小苦读,成绩优异,高考第一年,他考上了县里的第一名。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因为出身问题,他一直比较敏感。

早熟的他,一心扑在钻研技术改革上,为人相当务实。

大学同学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头都不抬地回答——

学完函数的连续性。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从学校毕业后,宋运辉进入了国企企业。

在国企的权势纷争中,他褪去年轻时的信仰和理想,成为典型的官僚主义者。

第二个男人,杨巡。

他是复员军人,根正苗红。

同时,他也是穷光棍一个,一天工作下来的工分才6分钱,一张邮票都买不到。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军人出身的他,做事雷厉风行。

为了脱贫娶媳妇,他把别人不敢做的事儿做了个遍。

带领全村承包到户、办砖厂、电线厂。

冒着投机倒把、扰乱计划经济秩序的罪名,闯出了一片天地,在乡村改革中叱咤几十年风云。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但是时代变迁,自身知识局限。

他最后还是被自己所创建的事业,以及村民所抛弃。

第三个男人,杨巡。

出身贫寒,没什么文化,是投机倒把的个体户。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书中,他从卖馒头开始,最后拥有了上亿资产。

个性中,有不少奸诈与卑微的特征。

私生活有些糜烂,但最终娶了个女大学生,弥补了内心没文化的遗憾。

这三个人物,代表了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种经济体下的芸芸众生。

有收获,更有失败。

一辈子的大悲大喜,都冲散在了大江大河中。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目前,这剧在豆瓣上开分8.8,不出意外,它应该就是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剧。

孔笙导演,真是厉害了。

看了几集,毒药君似乎知道它为什么口碑爆棚了。

首先,是时代感的还原。

为了表现70年代的农村景观,摄制组把取景地设在了安徽宣城泾县蔡村。

一个镜头打过去,就是非常真实的破落小村庄。

这可不是村里的房子,而是剧组一砖一瓦搭出来的。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村子里面,常年有个大喇叭在广播。

路边的小矮墙上,刷上各种宣传口号。

没错,这就是70年代的中国农村。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70年代,人们的衣服基本就是四个色——灰蓝绿黑。

款式,基本以军装、格子衬衫等为主。

这里,可以放上几张真实的年代照。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剧集中,基本还原了人物穿着。

男的,一溜靛蓝军绿的衣裳,上边,还沾着一些泥巴。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讲究一点的女生,无非也就是红格子外套,再加上一条围巾了。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置景、美术的扎实,让《大江大河》有了别的国产剧少有的真实。

同时,剧集中还穿插了很多70年代人们独有的记忆。

比如,伤痕文学。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十年文革,正值青春的年轻人,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

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了小说《班主任》。

小说讲述了中学教师张俊石,尽力挽救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

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文坛,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

伤痕文学,主要描述了知青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剧集里的大学生,看上去都不太年轻。

宋运辉脑袋木,第一次见同学,直接喊成了叔叔。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这些高龄大学生,大多是返乡的知青。

在农村里,他们蹉跎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大学生活第一天,室友就因为阅读伤痕文学而落泪。

这些都是真实的过去,整个70,80年代,中国文坛都笼罩在伤痕文学的哀伤下。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而回到社会环境里,那时候,人们还残留着很多文革时期的思维。

红五类,容易找到工作,上门说亲的媒体都多。

黑五类,不仅被人瞧不起,邮局被人卡信,被造反派以各种理由告状。

宋家两姐弟的出身不好,即使高考分数线过了,组织也拒绝给予大学名额。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大江大河》前几集的氛围轻松,但细节之中,处处看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

但是在这压抑中,又有改革萌动的气息。

农村中,人们都在试探政策的底线。

在土地集体化的背景下,人们的耕种积极性不高。

分田到户,能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著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改革,被剧集提及。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1978年前的小岗村,是出名的三靠村——

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上世纪60年代,曾出现饿死60多口人、饿绝6户的惨况。

自1957年开始,全村年年吃国家供应粮,正月里,家家户户都要出去讨饭。

直到1978年11月的一个冬天,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分地后,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远远超出意料。

村民主动向别的生产队借牛、借犁,连村里的荒地、田角都开垦了出来。

1979年,小岗生产队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

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油粮都产了3.5万斤,相当于前20年产量的总和。

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

这十八个农民没想到,这一纸血手印,也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实践的序幕。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小岗村是怎样成功的?主角们一一进行学习。

先量田,再按等级划分。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是包产包干到作业组,还是分组联产计酬大包干责任制?

这些是什么意思,哪一种效率更高,都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

真实史料的加入,让整个剧集变得沉甸甸的。

所谓时代剧,时代的感觉对了,这剧就成功了一半。

剧集能不能一直保持品质,并且在时代主题上深挖,我们就边走边看吧。

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


  

评论0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