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2018-07-19 22:46来源:据说娱乐 分类: 八卦收藏

昨天,八八看到了一条让人心痛的新闻。著名历史小说家、《少年天子》原著作者凌力于7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曾在2015年将《少年天子》重新出版发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致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凌力先生千古!”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吃瓜群众们更为熟悉的剧版《少年天子》中的“静妃”郝蕾也转发了悼念微博。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凌力先生在1987年首次出版《少年天子》,在1991年的时候这部作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又过了十多年,改编后的同名电视剧《少年天子》才在央视播出。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而现在呢,距离2003年邓超、郝蕾版《少年天子》过去十五年,据说又要重新翻拍这部剧了。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然而,原著作者凌力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有专业做支撑;电视剧编剧刘恒拿过金鸡金马华表飞天金鹰等多个大奖,实力过硬;现在重新翻拍,不知准备拿出多少心血和精力,来做到所谓的“致敬经典”呢?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很多吃瓜群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少年天子》时,会觉得它好看是好看,但实在太压抑了,所以那时没觉得它很特别。

现在过去了十五年,这些年里各种欢脱却不符合史实的清宫剧霸屏,各种劣质网文IP扎堆改编,被一次次辣到眼睛之后,才终于明白根据严肃历史文学改编的《少年天子》的难得。它实在难以被复制啊。

——我是重温经典的分割线——

这几年《少年天子》经常作为怀旧剧,每过一阵都时不时出现在微博、豆瓣等各种论坛帖子里。观众总在怀念什么呢?

怀念那时候年轻却演技在线的演员们。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老粉可能还记得,八八关于这个话题写过一篇文章:真不敢相信郝蕾拍这部戏时才23岁,现在23岁的演的都是啥?!(微博可找到旧文链接)

当年23岁的郝蕾最为惊艳亮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面骄纵跋扈,一面恣肆率性。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当年22岁的邓超演少年顺治,深沉隐忍,虽是“少年”,眉眼间却有股阴郁愁苦的劲。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21岁杨蓉演的佟腊月娇而不妖,这个低头害羞的笑容,再看无数遍,依然动人。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还有21岁的霍思燕演的乌云珠,论演技当时的霍思燕比其他几位是要青涩些,但是论清纯可人,非她的乌云珠莫属。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换算成现在,当年《少年天子》的主演不过是一群95年前后的新人,可他们却碰撞出了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甚至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除了怀念年轻且演技在线的演员,也怀念那个时代愿意为了还原历史质感而在细节处上心的服化道。

几位年轻妃子地位不同、性格不同,梳的发髻和穿着打扮也完全不同。乌云珠清雅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佟腊月明艳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这些服装放大看,领口的刺绣金线都很精致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还有不同身份地位的女子披戴不同风格的斗篷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比起现在古装剧里一两个发髻演完全剧,《少年天子》很愿意在许多细节处下功夫。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对八八来说,如今重看《少年天子》,最怀念的,还是其中那份深刻又压抑的历史厚重感。

虽然2003年时同期戏说清宫这类剧有很多,《少年天子》对顺治皇帝也“戏说”了一番,但整部剧的基调苍凉又悲怆,远不止“宫斗”这么简单。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凌力先生《少年天子》的原著像全画卷,皇宫以外的百姓生活也颇多着墨。电视剧改编有很多限制,因此删减改编了很多,但也对满清王朝的许多政策有所呈现。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剧中的许多台词都是经典。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甚至对当时压抑环境里后宫妃子和太监走到一起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和女仆“对食”的大胆情节都有所表现。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而最让八八怀念的,还是《少年天子》里对人性的刻画,每一个人都是血肉饱满有灵魂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凌力先生曾在采访中说,《少年天子》想要表达的是封建社会的悲剧,所有的人物本性都不坏,但这种制度造成他们必须要干很多坏事。即使是皇帝、皇太后这种万人之上的,也在这个制度下遭受了很大伤害。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所以,看完《少年天子》后,观众不会去骂什么恶毒女配,因为它让观众明白:在当时的时代和制度下,每个人都可怜可悲,只能徒留一声叹息。

——我是何时觉醒的分割线——

同时看过凌力先生原著和剧版《少年天子》的吃瓜群众不难发现,剧版跟凌力先生的原著相比改动还是很大的。

剧版编剧刘恒曾和凌力先生对话,刘恒说,剧版《少年天子》里,他想表达的东西是:人生困境有共性,大家面对的是相似的麻烦。凌力先生则说:“可观众更关心故事和宫斗。”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因此,为了在艺术深度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编剧刘恒下了一番苦工。他自己动手把郝蕾演的“静妃”这条线扩展出来,比原著开始的时间往前延伸了四年,让整个故事更完整。

这样的用心自然得到了凌力先生的认可。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光是改编《少年天子》这个剧本,刘恒就用了很长时间,再加上要尊重史实,打磨台词,从接手到拍完,中间准备了很久。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十五年前,《少年天子》的投资是两千万,而现在古装剧的投资少则跟这不相上下,多则动不动号称几个亿,可精致程度却连《少年天子》的十分之一都不如。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每每怀旧《少年天子》时总有人问:为什么现在这样的古装剧越来越少了?

因为现在好像不再是“慢工出细活”的时代。演员档期宝贵,投资人钞票金贵,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烧钱,更何况是要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查阅各种文献才能改编好的严肃历史剧呢。

与其花了大钱还要冒着极大风险,倒不如求稳,在网络文学书里找几本有粉丝基础的古装言情改编不就行咯。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当然,别误会,八八并不是说只有《少年天子》这种脱胎于严肃历史文学的作品才是好的,而根据晋江起点言情频道改编的IP剧就不好;凌力先生写《少年天子》花了两年时间泡图书馆查资料,现在的很多网文大大写古言查历史资料同样付出很多。

任何一种作品都有它的受众和存在的理由,虽说《少年天子》发人深省,但也会有人嫌它沉重,更喜欢轻巧欢快些的古装剧。这些是个人取向,其实没必要评判高低。

只是,无论是哪种风格,现在的古装历史剧,大多跟《少年天子》处处体现的“精致”两个字不沾边,而是满满的粗劣感。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这种粗劣感的来源,一来是在生活器物和细节描摹上。作为古装剧,至少基本的史实得符合,让观众看了不要穿越到现代是基本要求啊。

但现实呢?号称“历史正剧”的《思美人》,把屈原塑造成了一头黑长直发酒疯的痴心情圣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让人哭笑不得的历史bug到处都是。比如马伯庸曾点名批评过《女医明妃传》里,霍建华演的皇帝,自己研磨写诏书就算了,皇帝居然还自己念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更别说那些古装剧组通用的韩式化妆师了,一秒让人出戏回现代。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这些粗劣感来来去去说了很多,其实解决起来也容易,换个造型师、请个历史专家跟组就行了。真正难改的,是这些古装剧对人物的塑造。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少年天子》十五年来N次被拿出来品味,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克制。编剧没有用那些注水泡沫来换取观众的眼泪,来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多么精彩,多么特别。他只是站在旁边,客观讲述那段历史,至于信不信?由你咯。

而观众却从中收获了许多人生感悟。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至于现在的很多剧,因为没有扎实的原著做基础,也看不到用心改编的剧本,所以在塑造人物上,生怕观众看不懂,相当样板化。

主角就是白莲花式的好人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坏人属性就写在脑门上。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至于他们的善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变坏,全凭观众自己想象。

这实在是一种很取巧偷懒的做法,观众只能看到单薄如白纸的人物形象。明明是古装历史剧,而且咱们的历史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可以呈现给观众,但却再难让人感受到历史厚重感,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古装剧组缺钱吗?浩浩荡荡动不动就通稿几个亿投资,显然并不啊。

缺好的编剧和导演吗?流潋紫靠复制粘贴写完了《甄嬛传》原著,连错别字都照抄,但依然有用心的编剧,和有能力的导演,让它起死回生,成为了爆款。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少年天子》里,福临对静妃说:“你身上有许多优点,他们只是暂时睡着了,等他们醒来时,你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这句话也适合送给现在的古装剧组:希望曾经拥有如今却沉睡的那些优点,重新觉醒的这一天,来得不要太晚。

十五年了,为什么每年都有人在重温这部剧?
  

评论0条评论)

全部评论